1
没有战争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往内收了,或者说,又回到生活本身。越战以后,整个三局的重要性越来越减弱了,科技越来越发达,过去被当作绝密资料的美军太平洋地区一年一度的军事演习也对我军开放,甚至邀请中国军事代表团现场观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部队缩编,开始有大批军人转业回地方。
换下军装后的他们双双进了广州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工作,同事们都以为他们已是夫妻,他亦天天催她领证,可她却不急了,还声称要多考察他一段时间。
两人对工作倒还是认真的,可也绝没积极到像大伙一样争做标兵的份儿,尤其是她,想让她为那些补助或奖金加会儿班八成是不可能的。
他们的工作还算轻松,下午若能早早下班,她便一头扎进屋里看书写作,她觉得一天过下来,好像下班以前的时间统统是不作数的,活的也完全不是她自己,大家都下班了,她真正要做的事才刚刚开始。
吃惯了部队伙房的他们乍一出来都很不适应,一到饭点儿就有些手足无措,他们并非不会做饭,只是开始怀念军营的生活,想着在部队里真是好啊,到了点就准时开饭,吃完了也不用洗锅,抹抹嘴提着饭盒就可以走了,至于吃什么,根本不是他们操心的事儿,开心了可以自己做小灶,犯懒了也饿不着,如今想想真是天堂。出了营房可就没有这种好事了,中午在单位吃,可一早一晚都必须自己开伙。他喜欢吃面食,她想起刚入伍的时候在部队的伙房学过包馄饨,于是一天晚上便试着包了一次,他连吃了三大碗,说以后咱们早晚都吃这个了。那是他们第一次在家里开伙,接下来的几天,她不断翻新馄饨的“内容”,几种时令蔬菜搅上肉,轮流包着吃,两个人就这样早早晚晚地吃了一个星期的馄饨,他还没吃够,她却已经看着面皮儿和肉馅儿就想吐了。
于是,又开始改做面条。但凡是能够又当饭又当菜一锅出的吃食,都被她在脑子里从头到尾地过遍了,包子饺子麻烦不说,跟馄饨本质上就是换汤不换药嘛。炒河粉吧?容易粘锅不说,有那功夫也能焖米饭再做个菜了,还是做面条最简单。他说要是妈还在就好了,妈心里就有本面食谱。她不服气了,说自己粤菜做得棒,可惜他不懂得欣赏,她还说,要是她爸爸别转业回山东老家也行啊,这样他俩在广州也就有饮食后盾了。
两个人停了手中的活儿叽叽咕咕了半天,突然感觉发这样的牢骚根本于事无补,因为肚子还是饿的。他把要洗的菜往墙角一扔,说:“不干了!咱俩下馆子去。”他俩同时发现不用为当天的晚饭发愁,一下子轻松了好多,于是几乎是雀跃着出了门,路过菜市,看到几个下班后手挽着手来买菜的邻居,他们又一下子委屈起来,为什么他们就能把做饭当成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呢,就像呼吸、睡觉那么自然,甚至他们的脸上还满漾着幸福,好像一天下来做这顿饭才是他们真正等待的乐事。委屈之余,他们有点羡慕,又有点嫉妒,仿佛人人有份儿的快乐,老天爷却唯独把给他们的落下了。
他安慰她说,那些人是晚上回家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就干脆把做饭当乐趣了,你不一样啊,你还有比那更重要的事。她一想也对,便又安心不少。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决定天天下馆子,为什么不呢?这样非但不用刷锅,连洗饭盒的时间都省了,而且又能紧着自己的口味,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他们的住处周围没有饭馆,天天下了班就在单位附近吃饭又怕同事看见笑话,于是他们总要朝家的反方向走一段冤枉路,这样,他们回家的路程又几乎翻了倍。等他们吃完饭,走老长的一段路回到家里,好像又有点饿了,于是再去买零食,瓜子、话梅、花生米,被她装在一个个玻璃瓶里,眼看吃得见了底儿,他又给她添上葡萄干、核桃仁和果丹皮。我们作家用脑多,需要补充营养,他总是这么说。
就这样他们过了二十来天不为早晚饭发愁的日子,而且还活得相当滋润,可刚进入下旬,就同时发觉手头有些紧了。怎么办?先是断了零食,后来把早饭也省了。还不够?那就中午在单位买双份,晚上回去热热再吃。这样一来,旁人日夜盼望的周末,却成了他俩最难对付的日子,尤其是月底的那个周末,前一日他总要在单位食堂买不少菜,恨不得晚上吃了,第二天再吃。同事们笑他说,哟,小罗,怎么提这么多菜?回家老婆不给做饭啊?他才不肯承认呢,他向来都是对大伙说,她烧的菜最好吃了,可她明天有事要去亲戚家,所以我就自己在家凑合着吃点儿算了。下一次旁人再问,他照常能编出别的理由。
她投出去的稿子很少被退,往往是发过她三两个短篇的书报,过阵子就主动写信来约稿了,她也因此越写越带劲儿。
渐渐地,她不再满足于只写短篇和中篇了,她想写一个长篇,从父母那代人写起,她觉得自己父母的人生都足够传奇,尤其是他们的相遇,而他的父母也同样有许许多多值得一写的地方,何不把四个人的故事揉在一起呢,待要动笔了,又觉得除了父母和公婆之外,祖母、叔叔和婶婶人人都有值得写的故事,于是长篇又变成了超长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聊斋小道童请大家收藏:(m.feisuxsw.com)聊斋小道童飞速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